品牌动态

他们的生活,被中国文化改变

发布时间:2018-05-03 09:54:11    浏览次数: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由古至今都在向世界散发着无穷魅力。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从传统悠久的武术、舞龙舞狮到历久弥新的民乐、国画、手工艺,从娱乐生活和陶冶情操的曲艺、戏剧到能够学以致用的中医、汉语,再到影视作品、文学、思想……他们从中了解中华传统,也由此走近现代中国。


        本文介绍的这几位外国朋友,虽然国别、年龄、身份各有不同,但是都深爱中国文化,并因中国文化深刻改变了生活。他们于机缘巧合间惊鸿一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除了立足本土,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努力学习,更不远万里,来华“求取真经”;他们心怀热爱,积极向各自国家民众传播中国文化,在“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伟大文化交流篇章里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



一个尼日利亚人的中国舞狮情结

本报驻尼日利亚特约记者  尤宝铭


▲尼日利亚学员在培训之余学习剪纸


▲学员在大连接受舞狮培训


        每天清晨5点,当大多数尼日利亚人还沉浸在梦乡或是在清真寺做礼拜时,奥拉德恩德·库恩勒已带着妻子和4个孩子走出家门,步行约40分钟,来到苏莱贾公园的一片草地上,开始做健身运动。他们的运动方式与众不同,所有动作都来源于中国传统舞狮。


        这一习惯已经保持了近两年。在此之前,库恩勒一家通常是在早晨7点左右起床,周末和节假日则一般睡到自然醒。改变他们生活习惯的,是库恩勒的一次中国之行。


        2016年8月,作为尼日利亚阿布贾杜塞男子政府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库恩勒经阿布贾中等教育委员会推荐,由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选送,前往中国大连参加了为期5周的“2016中非文化聚焦·舞狮培训班”。


        第一次离开家人走出国门,库恩勒在兴奋的同时,也有很多不适应。首先是作息时间的改变。尼日利亚与中国有7个小时的时差,刚到大连的第一个星期,库恩勒彻夜难眠,白天则昏昏欲睡。有两次培训,约定时间为清晨5时30分,教练左等右等却不见他的踪影。连续迟到两次,站在年长于自己的教练面前,库恩勒感觉自己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很不自在。从那天起,他每晚临睡前都用手机定时,并努力调整自己,往往铃声还未响起,就提早醒来。


        另外,舞狮训练也不像库恩勒想的那样,学会几个跳跃动作就可以了。它需要耐力和技巧,需要在做各种姿势时学会控制力度、幅度、速度等,并依靠团队协作精神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每天的训练从早上5时30分开始,除去三餐和午休时间,通常要持续到晚上9点结束。除此之外,还有跑步、爬山等体能训练,可以说是非常辛苦。虽然是体育教师,从小上树、翻墙也轻而易举,但第一次学习在高台上倒立、在桌子上旋转时,库恩勒竟感到害怕、恐慌,做倒立只能停顿三四秒,旋转总是与准确位置偏差较大。经过教练的耐心讲解、示范及心理疏导,他渐入佳境。


        通过一个多月的勤学苦练,库恩勒和其他9名学员不仅掌握了舞狮的基本功和套路动作,还学会了高台翻滚等一些高难度动作。结业仪式上,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除了进行舞狮技巧和相关乐器训练,学员们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基础汉语、中华礼仪、书法、烙画、剪纸等文化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回到尼日利亚后,库恩勒和4位教师立刻着手传承舞狮技巧。2016年10月以来,他们共培训了约40名教师和学生,参加了20多场表演,曾在“尼日利亚独立日”、2017年和2018年的“欢乐春节”中国庙会等活动上一展风采。特别是在“尼日利亚独立日”专场表演中,6名中学生上穿中式对襟宽边黄褂,下着灯笼裤,摆出不同队形,一会儿模仿狮子的看、站、跑、跳、搔痒、抖毛等动作,一会儿演绎双狮追抢龙珠,惟妙惟肖的表演令包括尼日利亚副总统在内的现场观众赞叹不已。


        今年3月,在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传统舞狮与现代健身”沙龙活动上,库恩勒等几位曾到中国参加过舞狮培训的学员,还根据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传统舞狮文化以及舞狮给身体带来的益处,并现场示范基本动作、表演舞狮。


        因为拥有在中国的这段宝贵经历,库恩勒在休息日会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在街头或超市,只要遇见中国人,他都会迎上前用汉语打招呼——“你好”“再见”;他的4个孩子目前也都在学习汉语。“舞狮培训增强了我的体质,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更了解中国文化,也学习到中国人严明的纪律性和工作的高效率。我一定会把舞狮技艺教给更多的学生和其他感兴趣的人。我还要让我的孩子和学生从小就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与他们共同学习中国文化,做中尼两国文化和友谊的传播者。”库恩勒说。




哈格尔的功夫梦实现了

本报驻埃及特约记者  马宏武


▲哈格尔在比赛现场


        埃及姑娘哈格尔今年22岁了,她是埃及国家武术队队员,从7岁开始练习中国武术。


        在接触中国武术之前,哈格尔还是一个每天抱着玩具娃娃睡觉,喜欢穿裙子,并一定要把自己的长头发梳得漂漂亮亮的小女孩。一天,哈格尔从幼儿园回到家中,看见父亲正在看李小龙的电影。哈格尔一下子被这部电影吸引,里面武打动作的每招每式都让她着迷。从那之后,哈格尔也开始喜欢上了李小龙的电影、喜欢上了中国武术。


        后来,哈格尔跟随父亲找到埃及当地一家武术俱乐部,正式开始练习中国武术。这个时候,年仅7岁的小哈格尔心中已经种下了一个梦想。她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去中国,跟那里的武术高手过招。


        刚开始练习中国武术,哈格尔经常因为柔韧训练而疼到哭鼻子。她的父亲心疼宝贝女儿,告诉她可以放弃武术。但无论父亲每次如何劝说,小哈格尔都会坚定地摇头拒绝。


        付出终有回报。经过4年的艰苦训练,哈格尔第一次参赛就获得了埃及全国武术套路大赛冠军。她感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2010年举办的利比亚非洲武术套路锦标赛中,哈格尔成功拿到一个冠军,从此开始了她的职业武术道路。随后,她又陆续获得马达加斯加非洲武术套路锦标赛冠军,并在土耳其、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举办的世界武术套路锦标赛中分别获得第四名、第三名、第六名。


        2017年,哈格尔赴四川参加第七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这是她第一次前往中国。出发前一晚,她怎么也睡不着,一直在想象这个无数次出现在自己梦中的东方文明大国的真实面貌。


        当哈格尔真的踏上中国的土地,她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这里和她在老电影中看到的有很大差别: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城市交通发达,充满着现代感。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手机支付、满大街绿色出行的共享单车等,更让她感到非常新鲜。


        当然,此行最令哈格尔激动的,还是在比赛中获得南拳、八卦掌世界冠军。那一刻,哈格尔流泪了,她不禁回想起自己孩提时习武的初衷。中国武术带给哈格尔的一切都让她充满感激。她说,自己不仅从中国武术中学会了功夫,也感悟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精神将伴随终生。


        日前,哈格尔因在埃及全国武术套路大赛中获得冠军,经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与埃及武术协会选拔,再次前往中国的四川和北京访问交流。这次的行程让哈格尔对中国产生了更深的感情,她告诉记者,再过几年,她想去中国继续学习武术。她说,希望能在中国找到爱人并一起从事武术事业,帮助更多的埃及人练习中国武术。“将来我的孩子最好也能学习中国武术,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谈到未来,这个年轻的姑娘充满了憧憬。




翻滚吧,小学员们

本报驻孟加拉国特约记者  查明威


▲孟加拉国小学员日常训练


        今年3月5日,为纪念孟加拉国国父谢赫·穆吉布·拉赫曼于1971年3月7日的独立演讲,孟加拉国国家剧院举办“国父演讲”系列庆祝活动。其中,一个名为“孟加拉国青少年杂技团”的表演团体引起了观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一个历史上没有杂技传统的国家为何突然冒出一个杂技团?这个十人杂技团为何都是青少年而表演又如此专业?要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还得从2015年说起。


        2015年是中孟建交40周年,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于当年5月对孟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双方领导人就文化、教育及“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会谈。在此背景下,中孟两国签署了派孟籍小学员赴华参加杂技培训的相关协议。这一项目由中国文化部(现为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孟加拉国文化部联合主办,经过层层选拔,2016年9月,第一批孟籍杂技小学员赴北京市杂技学校接受培训。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艰苦的训练,让这10名小学员一开始尝尽了“苦头”:从摇晃不定的双手翻到“鬼哭狼嚎”的拉筋,从食宿的不习惯到缺少朋友的孤单……小姑娘莎敏因为训练劳累再加上过于想家,有一天竟然“不翼而飞”。这可把老师们急坏了,经过通宵达旦的寻找,终于在练功房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泪眼婆娑的她,安抚劝说之后将她带回宿舍。面对这些问题,校方调整训练计划,加强交流,在学习和训练之外,通过出游、交友和体验中国文化等方式,帮助小学员们消除思乡情绪,迅速融入中国校园生活。同时,孟加拉国驻华使馆高度重视这群小学员,文化参赞安军特地赴杂技学校看望他们,带去家乡的甜点和满满的鼓舞。在各方的关心和努力下,小学员们成功度过了初始的不适应阶段,更加刻苦地投入杂技训练和文化学习中。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汇报演出的时间。稳稳的侧翻、晃板,顺畅的顶缸、飞叉,一个小时的演出里,绝活接连不断,精彩的演出博得了校领导和各国杂技学员的阵阵掌声。


        回国后的小学员们,组成了孟加拉国国家剧院历史上第一支本土杂技团队。他们继续在孟加拉国的土地上展示中国的杂技,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


        2017年9月17日,由中国驻孟加拉国使馆和孟加拉国文化部联合主办的杂技之“孟”活动在孟国家剧院演出,引起巨大反响。孟文化部部长努尔看完演出后赞叹不已,高度评价中国政府提供的人文交流项目,希望能有更多的学员赴华学习。


        2017年9月25日,中国驻孟使馆举办国庆招待会,杂技小学员再次精彩亮相,半小时的中孟杂技联合演出彰显了两国的人文交流成果。孟方政要及各国驻孟使节纷纷与杂技小学员们合照,称赞他们为两国文化的小使节。


        2017年10月中旬,新一批的杂技小学员已启程赴华。在“前辈”的经验传递和鼓舞下,这批小学员在中国的训练、学习和生活一切顺利。据老师介绍,这些学员都异常争气,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身上背负着的不仅有家乡人的期待,还有孟加拉国杂技项目发展的希望和中孟两国人文交往的未来。




中国杂技团里的“洋弟子”

本报记者  张  婷


        中国杂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越来越多“洋弟子”也慕名来到中国学艺。在中国杂技团(北京市杂技学校),目前就有约50名留学生进行学习、表演。近日,记者来到中国杂技团,听几位外籍杂技演员讲述他们来中国学习生活的故事。


        娜斯佳:希望能一直待在中国


 ▲娜斯佳练习杂技


        娜斯佳是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国立马戏团委派到中国杂技团的学员。中国杂技团与北京市杂技学校“团校一体”的发展模式,培养出了众多在国际上“争金夺银”的优秀杂技人才,令不少外国杂技团关注并寻求合作,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国立马戏团就是其中之一。该马戏团与中国杂技团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每年送20个俄罗斯孩子来中国学习杂技,孩子的年龄多在八九岁。数年后,他们返回俄罗斯,直接登台表演。


        娜斯佳说,自己刚来中国时已经14岁,最深的印象就是中国学校的训练强度非常大。“以前我没有经历过这样严格、系统化的基本功训练。”娜斯佳说,正是这样艰苦、扎实的训练,让她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5年过去了,娜斯佳的柔术、皮条、绸吊等技术突飞猛进。在中国,她常常登台表演,受到观众喜爱。每年夏天,她还回俄罗斯为当地观众演出中国杂技。


        通过学杂技,娜斯佳爱上了中国和中国文化,还爱上了中餐。她最爱的还是教授她技艺的中国老师。“老师的精心培养与严格要求,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我每次想妈妈,老师都会把自己的手机递给我,让我给妈妈打电话。”娜斯佳说。


        再过一年娜斯佳就要回国了,说到这里,她的脸上露出一丝惆怅:“真舍不得离开,我希望能一直待在中国学习杂技。”


        萨沙:把中国杂技带回家


▲训练中的萨沙


        “我从小就喜欢中国杂技。”哈萨克斯坦小伙萨沙说。数年前,中国杂技团在哈萨克斯坦有过一场演出,当时,观演气氛十分热烈,身在现场的小萨沙被深深震撼,从此喜欢上了中国杂技。


        相比其他外国学员,萨沙来中国求学的经历有些曲折。在与中国杂技团取得联系后,萨沙一边自学杂技,一边打工赚钱。当他凑够学费准备动身时,腰部却受了重伤。待伤势好转,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尽管如此,求学心切的萨沙还是不顾一切地前往邻近的中国城市乌鲁木齐,一边打工,一边在新疆师范学院学习中文。


        克服重重困难来到中国杂技团时,萨沙已经快18岁了。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格外珍惜。在老师们眼中,萨沙的悟性高、柔韧度好、学习能力强,而且异常勤奋。别人训练时他在练,别人休息时他也在练。他练得太猛、练得时间太长,把老师们都练怕了!除了被他的执着所震撼,更重要的是怕他再受伤。面对老师和学员们苦口婆心的劝说,萨沙只是咧着嘴憨笑,一有机会仍然偷偷练习……


        虽然来团里的时间不到半年,但萨沙认为,自己已经很习惯这里的生活了。“在中国,人们都很友好。即使是大街上的陌生人,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萨沙说,自己到北京第一天就迷路了,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中国人把他一直送到了宾馆。


        把中国杂技带回哈萨克斯坦,以此改变自己的命运,是萨沙今后想做的事。“希望今后能做一份专业的杂技工作,把我在中国学到的本事展示出来。”萨沙说。


        古合蒙:向全球朋友传播中国文化


 ▲古合蒙在南美演出


        来中国之前,古合蒙在巴西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杂技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和梦想。为了追求梦想,他想进专业杂技学校深造。在巴西的家中,古合蒙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杂技的视频,被中国杂技团演员高超的技巧所折服,在看过该团的培训科目设置和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后,他毫不犹豫地把目标锁定在这里。


        2012年,古合蒙进入中国杂技团学习。“学杂技,年纪越大越不好练,柔韧度、接受度等体能素质都不如小孩子。”古合蒙直言。已经26岁的他刻苦练习,专攻中国传统杂技技法,包括绳技、飞叉和手技等。“这些技巧只要勤加练习,就能出效果。就像中国街心公园里,胡子花白的老大爷也能把抖空竹玩好。”古合蒙说。


        学成后的古合蒙与中国杂技团正式签约,承担中国杂技团在北京官园剧场的驻场演出《嗨,北京》等任务。他扎实的杂技功底和表演时的亲和力,深受观众好评。


        今年2月18日至3月8日,“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慰侨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在巴西、秘鲁、智利举行。古合蒙作为中国杂技团演员,带着他的“绝活”——中国绳技和飞叉走向世界舞台,获得如潮好评。尤其在他的家乡巴西圣保罗演出时,观众为之“疯狂”。巴西媒体争相采访古合蒙,想了解他在中国的情况,以及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很高兴有机会让家乡的人们看到我在中国都做了什么。”古合蒙说,“希望以后这样的机会和场合越来越多,我想向全球的朋友传播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