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动态

那年春天,杜甫都去哪玩了?

发布时间:2018-05-02 11:19:25    浏览次数:

        如果杜甫没来成都,如果没有成都平原温润气候、秀丽风光,今天我们就读不到这些极富生活情趣的杜诗。


泛舟


        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这个“皆”字写得很妙,暗示出春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不过,这还真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


        唐代时,成都水流充沛,流水穿街过市,处处是水景,处处可泛舟。杜甫的日常娱乐之一,就是在水中泛舟,极富生活情趣。杜甫一边驾着舟,一边看孩童拿着捕鱼捉鸟的工具在两岸玩耍,“翻倒荷芰乱,指挥径路迷。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


▲春天的杜甫草堂


        杜甫的家人也时常在诗中出现,他在《江村》诗中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草堂前后的河水,可供泛舟,可供钓鱼,还可供洗浴,堪称完美的生活伴侣。《进艇》中又有:“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诗中的“南京”,便是唐代的成都称号。往北望去,中原满目疮痍,所以“北望伤神”。那么,干脆就不要去想这些,安心享受西南大都会的安谧美好。


        草堂地方幽静,但其位置,也是繁华所在。杜甫所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说的就是草堂东边的万里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祎出使东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该桥由此而得名。无数的舟楫停泊于此,随时扬帆驶入长江。


        有万里桥,亦有万岁池。据《华阳国志》载,“其(张仪)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岁池是也。”因在成都北边,所以万岁池又称北池(如今的北湖)。唐代的北池水面宽广,方圆十里,可以灌溉周围的大量农田。这里也成为成都人的春游胜地。三月三这一天,成都人的传统娱乐项目就是出北门,登学射山(凤凰山),宴万岁池,泛舟池中。


        文人墨客也留下不少宴饮篇章。比如终老成都的岑参,就写过《晦日陪侍御泛北池》。杜甫则留下一首《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文人墨客泛舟游览的胜地,还有“摩诃池”。跟万岁池类似,摩诃池也是筑城取土,土坑就成了水池。摩诃池修成之初,面积有500亩。后来,唐德宗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开解玉溪,与摩诃池连通,摩诃池的水量变得十分充足。经过后蜀扩建,水域面积在1000亩左右。但让人遗憾的是,到了明清两代,摩诃池陆续被填平,也就消失了踪影。直到2014年考古人员才在成都体育中心南侧发现其遗迹。如今,根据成都的城市中心规划,唐代摩诃池将重建,形成约50亩的水域面积,复原昔日胜景。


        当年,杜甫也曾泛舟摩诃池上,留下了《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得溪字》一诗。诗中末句“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可以看出杜甫和同游之人非常亲密。这里的“严郑公”,也就是之前和杜甫去游北池的“郑公”、杜甫的好友严武(受封郑国公)。杜甫和严武是“世旧”之交——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与严武的父亲严挺之都是唐代名臣,两人早有交情。杜甫一生有不少朋友,严武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远游


        杜甫陪严武去北池、摩诃池游玩,已是公元764年了。这4年多的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本来,杜甫在成都过得好好的,到了公元761年,严武也来到成都,任剑南节度使。严武一来,就携酒到草堂拜访杜甫。两人诗酒唱和,好不愉快。靠着严武的资助,杜甫把草堂扩至“有竹一顷余”,并把前一年为秋风所破的茅屋修缮一新。


        但几个月后,严武又被朝廷召回,杜甫把严武一直送到了绵州奉济驿,一边分手一边写诗表示“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不料这时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就在成都发动了叛乱,严武被兵阻出不了剑门,杜甫也回不了成都,只得转到梓州。


        高适平定了叛乱,但蜀中还是乱纷纷,严武又被派到成都主持大局。杜甫得知消息,便赶回成都,他给严武写诗道:“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杜甫一回来,严武就启奏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官品为从六品上,这是杜甫一生中得到的最高官阶,也是“杜工部”的由来。


▲ 杜甫曾去都江堰游览


        离开两年多,如今重回草堂,杜甫的心情只有一个字:喜。他在长诗《草堂》中就连用了四个“喜”字:“入门四松在,步屧万竹疏。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胡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不过,让人疑惑的是,严武一直打胜仗,但杜甫在幕府只待了几个月,就辞官回草堂去了。个中原因,有人说是同僚的排斥打击,有人说是杜甫个性疏懒,不喜约束,难以适应“晓入朱扉启,昏归画角终”的幕府生活。


        相比朝九晚五的工作,还是宅在草堂比较安逸。不过,杜甫偶尔也是要出门远游的。在成都的这几年,杜甫的足迹并不限于成都城内,城外更远的地方,他也去了不少,如蜀州(崇州)、新津、彭州、青城山、都江堰等地。


        公元760年春,草堂落成。那年秋天,王维之弟、时任蜀州刺史的王缙盛情邀请杜甫赴府上宴饮。杜甫应约前往。席间王缙谈及,蜀州所辖四县之一的新津县,山水奇美;神秀禅师化缘修建的新津寺和修觉寺,古木参天。杜甫便动了去新津的心思。与王缙颇有渊源的诗人裴迪,欣然陪同杜甫前往。他俩登上修觉山上的新津寺(即四安寺),杜甫便写下了游新津的第一首五律诗。诗中“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一句,后来启发了曹雪芹,便有了史湘云和林黛玉联手吟出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 杜甫像


        后来高适改任蜀州刺史,杜甫和裴迪又前往蜀州。罨画池是当时的蜀州官署,被誉为蜀州胜景,以广植梅花著称。他们两人自然不会错过这里,相互和诗,杜甫在此留下了被誉为“古今咏梅第一”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一诗。


        因为高适的关系,杜甫后来又去游了一次新津。那是公元761年春天,他再一次徜徉修觉山。回忆起上次同游的裴迪,于是作了《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一诗。意犹未尽,杜甫接着再写了一首《后游》:“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新津的自然风光,让杜甫的乡愁少了许多。


        新津官员为杜甫开筵,杜甫也是欣然前往,并赠诗《题新津北桥楼》。最后一句写道:“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杜甫把新津夸上天了,可见他这次一定玩得很开心。


▲ 杜甫在青城山留下足迹


        到了秋天,杜甫又去游都江堰、青城山。看见李冰用以镇水的石牛,杜甫写下《石犀行》。登上青城山,他又写下《丈人山》:“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后来,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刻图章一方,也是自号“青城客”。当然,不是每次出行都让人如意。杜甫慕名天彭牡丹,专程前去观赏,却因河涨水而受阻,只得怅然而返,留下《天彭看牡丹阻水》诗。此诗没被收录到任何一本诗集中,但杜甫还写过一首描写丹景山牡丹的诗《花底》。诗中最后一句“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显然说的是诗人自己。


        公元765年,严武因暴病逝于成都,杜甫在草堂的生活难以为继,于5月离开成都,乘船东下。他写下了《去蜀》,回顾了这五年在成都的客居生涯:“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萧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为什么要离开呢?杜甫的回答是,我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而今只能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老泪长流呢!这表面上是在自我解脱,其深层意义却是发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肺腑之言。


        这就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这就是他被后世尊为“诗圣”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