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动态

和我在宋代成都的“绿道”上走一走

发布时间:2018-04-27 11:03:51    浏览次数:

        清朝末年,大量宫廷收藏流落民间,散失海外,甚至包括当年最为“艺术品收藏狂”乾隆所珍爱的“四美”之一——《蜀川胜概图》。这是现存最早的巴蜀舆地图。“舆”即车舆,所谓“舆地”,就是指“舟车所至”的范围。


        以《蜀川胜概图》为蓝本,从久远的年代起便流经成都的20多平方公里多样水系:河流、湖塘、湿地、沟渠⋯⋯可以串联起蜀中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一气呵成。这个春天,也许我们可以跟着这些古代的“绿道”,游览画上那些水润的天府胜景。


        “川”是一个象形字,左右是岸,中间流水。在说文解字的古老典籍中,一向认为:“川,贯穿通流水也。”当我们缓缓展开七米多长的《蜀川胜概图》,铺展眼前的是“从传统的长江发源地汶山、岷山画起,经茂州、石泉、永康军、青城山、成都城区、双流、新津、彭山、龙安、眉州、青神后,大跨越式地跨过嘉州、叙州、泸州、渝州、涪州后,接忠州、万州、云安、夔州、巫山县结束。


▲《蜀川胜概图》成都段


        整幅画卷全长746.5厘米,高32.2厘米。当中,它共记载各类地名188个,主要包括府州军县、山水溪岭、城镇村寨、寺观祠庙、亭堂楼馆、井池园宅、桥梁津渡、石洞峡岭、州界禁碑等方面。仅仅是川西岷江上游及成都平原,就有琳琅满目而详尽的地名,而这188个地名,大多数从有宋一代便沿用至今。

 

        宋代学者朱熹也曾赴蜀,他还专门作了一首诗,题名《温江道中》,诗中说:“温江离省近,民俗尚称饶。处处是流水,时时当渡桥。”再后来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经成都,也跟朱熹一样注意到这个城市水系的发达,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描绘元代成都:有许多发源于远处高山的河流,从不同方向围绕穿过这座城市,其中城南的锦江是条很宽且水流丰富的河流,锦江河面最宽约800米,窄的也有200多米,河水很深,有许多商船。——从这般描绘来看,是不是很像他自己的家乡威尼斯?


▲ 望丛祠李花满园


        外来者对于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便如《蜀川胜概图》所画:总有潺潺流水,恒常波光粼粼。从汶山、岷山发源的水,流过宋时的188个地名,流过元时马可·波罗的眼睛,汇入今天的成都平原。进入平原之后,多出汊道,形成了平原上的河网密布,每隔3-5千米便有一条较大的河道,以至于成都平原成为四川盆地河网最为稠密的地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曾在温江红桥村遗址,发现了一处距今4000年左右的护岸堤,护岸堤上有8道人工开挖的沟槽,内有较为密集的柱洞,表明在建造的时候曾经在沟槽内安插木桩,起到了加固作用。在护堤近水的一侧,用大量卵石堆筑作为护坡。这是目前在成都平原发现的最早的史前水利设施,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年代相当。


        传说中,丛帝鳖灵就是因为擅长治水,才获得了王位。在《蜀王本纪》里讲述了一个充满权谋与爱情的故事——望帝杜宇在滔天洪水面前束手无策,派自己的丞相鳖灵前去治水,鳖灵离开之后,杜宇和这位治水功臣的妻子私通,待鳖灵治水安民归来,杜宇羞惭不已,自认德薄,把王位禅让给了鳖灵。


▲ 新津河道


        禅让的说法无从考证,也有可能是因为杜宇“爱美人不爱江山”,所以把蜀国拱手让人;也有可能鳖灵在治水过程中把持了军政资源,尾大难去,杜宇不得不让位;也有可能经历了一番混战夺权。谁知道呢。历史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迷雾中小径分岔。无论如何,结果是“望帝春心托杜鹃”,鳖灵称帝,是为丛帝。开明王朝传至第九世(一说是第五世),从郫县“徙治成都”。


        结合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成都平原上早期城址的遗弃,大多与水灾有关,也许,是水患追着古蜀先民将王城从成都腹心的温江流徙至广汉三星堆,又从三星堆迁回成都腹心的郫县、金沙。同样,很可能由于水灾对原先的都城与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开明王朝最终在成都建立新的都城。与天斗,与水斗,终于有了后来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数千年后,当我们从《蜀川胜概图》中再分辨出那些泛着水影波光的地名:双流、新津、导江(今都江堰)、温江、合江亭、江乡馆⋯⋯依然感叹,古蜀先民一路走得可真是不容易,但是他们最后不仅制服了水患,而且将灾害化为后人的日常和景观。